電子書平台用後感

終於把《女媧之門》系列全部製成電子書。我使用的平台包括Amazon、Google Play和Readmoo,在這裡簡單說一下三個平台的用後感,給想出電子書的人參考。

先說結論,Google Play的使用體驗最好。它的介面簡潔、易用,上載文檔和封面,基本上第二天便可以上架。不過文檔要先轉成PDF來上載,不能掉Word檔上去。它會定期給你電郵,告訴你有收入,並會轉入你的銀行戶口。但因為是美國公司,開帳時要填W8-BEN等報稅文件。

Amazon的功能全面,包括可以讓你自己製作簡單封面。上載文檔用Word即可,審批也快,大概第二天便上架。不過介面比較難看,感覺複雜一點。雖然都有報表查看銷售情況,但沒有電郵通知你有收款(我沒收過)。現在還不支援香港銀行,會用支票讓你收款。

Readmoo同樣可以上載Word檔,但介面使用起來不太直觀。它可以同時幫你把書上載到Google Play和Apple Books(有人用的嗎),這是它的優點。但上架速度很慢,要等7-14個工作天。賣書的收益可以傳入Paypal帳戶,算是方便,不過要賺到1500台幣才可以請款,對財政緊絀的個人和小出版社不利。

過去一年,考慮到Android的使用者眾多,所以Google Play賣出最多書,一點都不奇怪。Amazon排第二,Readmoo賣最少,但你的對象是台灣人的話,應該會想要試用看看。

https://www.amazon.com/-/zh_TW/dp/B0BQX2L8K6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author?id=梁偉洛

https://readmoo.com/installment/3051

化浪或灰也不壞

刊於《親愛的時光與城市》2022年

是零九年吧,那時起每個學期,我都會到赤柱一間中學教寫作,回想起來,竟那麼久遠。從銅鑼灣出發,乘40號小巴,看風景遞嬗,劃手機,或睡覺。到任教的中學大約要三十分鐘,但總是感覺要坐很久,很久。有時,遇上修路或撞車,小巴停在海邊唯一的路上,像石頭。有時,想著什麼,感覺小巴從上世紀開來,一直走,似無盡頭。

去程時,香港仔隧道多是暢順的,從繁忙、密集的銅鑼灣和跑馬地,穿過黑暗,在白光消失之處,黃竹坑的天橋和道旁樹,構成開闊的風景。海洋公園切入右邊的車窗,看著運轉的纜車,把讀書時期在主題公園遊玩的記憶,送走又運來。那時的友伴都躲在山的另一頭,早沒再見面了。

深水灣的水有多深?大概沒有多少人關心,這沙灘總是少人,每次經過,吸引我的倒是立在沙上的一個電子鐘,切換著橙色的數字和符號,有時我會看見時間,有時換成了氣溫,有時稍一分神,只會看到它在枝葉間閃現,跟深水灣一樣遭人遺忘。

淺水灣就不同了,遊人很多,常常會有外國來的遊客,問淺水灣在哪裡,要司機提醒他們下車。但很多司機都不會說英語,提醒的事便由乘客去做。記得有一次,想去淺水灣的外國女人,在深水灣下了車,車上的人想把她喚回來,已來不及了。1942年,蕭紅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臨時醫護站,曾留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的遺言,她一半的骨灰也曾葬在這海邊,但後來搬到廣州去,她的墓也不見了。現在經常與藍天碧水共對的,是住豪宅與酒店的人。

蕭紅之前,這兩個海灣,胡適也曾遊歷過,讚嘆過。但他在沙上留下的足印,大概是找不到的了。有一次,和朋友乘小巴從赤柱出來,看到沿路的豪宅大屋,慨嘆一輩子也買不起,其實何止房子呢,就是幾尺墳地,也是遙不可及。朋友笑說,那就化成灰撒到大海吧。這樣就跟沙上的足跡一樣,來去不留痕,也不壞。

過了淺水灣,海暫時退去,馬路沿山而建,一邊是斜坡,一邊是滿山的綠樹。有幾年雨水特別多,發生山泥傾瀉,堵塞入赤柱的路,小巴夾在車龍中,風景也停在窗格裡。人好像要一輩子困在車上。用手機定位跟學校的老師報告位置,請老師安撫等待的學生,但也難以平復我焦急的心情。又有一次,到了學校卻遇上黑雨,課堂暫停,只得坐車回家。雨很冷很重,彷彿要把一切都壓下去,還未上車,已渾身濕了,鞋襪和褲筒都很涼,加上小巴車廂呼呼的冷氣,令人發抖。豪雨癱瘓了交通,困在車廂裡,看到窗外風景被洗擦,認不出半點輪廓,直到天黑。

這時候會想,寫作或教寫作,都是一場遙遠的旅行。

過了淺水灣道,車流少了,交通變得暢順,司機加速,經過舂坎角消防局和靜修里,小巴俯衝而下,在環角道的轉彎處,彷彿要直飛出去,穿過一列獨立屋,衝入銀光閃閃的大海。而那片乍現的海,便是赤柱灣。

這個海灣,是英國殖民者早期登陸的地點之一,相關往事早已被海浪換走,成了文獻的記錄或掌故的閒談。今日,除了遊客的目光,大概便是好幾代人學生時代記憶的一部分。連遠在沙田居住的我,做學生時也來過幾次,有學校旅行,也有跟友人私自來的。我們到正灘玩水和燒烤,把時間烤成落日。也到過聖士提反灣,愛那裡人少、幽靜,我們喝啤酒,聊不著邊際的話題,直到白日將盡,腳下的沙漸漸流失熱度,由於錯覺到了世界盡頭,而不忍離開。

昔日的赤柱警署,變成了超級市場,而1937年建成的郵局則繼續運作著,印有英王佐治六世標記的鑄鐵郵箱仍在,在綠樹和綠色的屋頂下,這一格紅色特別的鮮明、搶眼,像一個歷史的烙印。而這裡,便是赤柱熱鬧的盡頭,繼續向前走,便是學校、監獄和墳場。

沿著黃麻角道走,在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對面,會看到黑色的鐵欄和石梯,石梯上立著十字架似的銅劍。走上去是一片寧靜的景象:綠樹和大片的草地,數百個墓碑在陽光下默默抵抗時間,同時也提醒我們生命的短暫。這些墓碑下,埋著在戰亂中死去的人,有軍人、戰俘和平民,更有相鄰學校的昔日師生。我曾經帶初中學生到這裡參觀,談起我也沒經歷過的戰事和可怕的屠殺。不知道學生們會怎樣想呢?至少我也不敢說我會懂,那時的苦難、絕望和對生之渴求,就像墓碑的石頭冷硬,無法觸及內心,可以做的,只有記住。當一天最後的下課鐘聲響起,便是課後寫作班的開始。我在這海邊的中學,教寫作許多年了,將來不知道有沒有人會記得。有也好,沒也罷,海浪還是繼續沖擦,燠熱和豪雨還是會交替。我就學胡適在這裡喝杯茶,看海上的斜陽,然後乘40號小巴回去,在往來之間,化身成浪的銀光。

麒麟

刊於《星期日明報》2019年12月

我叫曾貴,五十五歲。雖然過了四十多年,但那時的事還記得。我爸曾方是行船的,在洋人的船上打工,做了廿多年。賺到錢,就買了一艘小船接客載貨。

那天,他下山去載客,我在山上等他。二天的風很大,從背後吹來,在耳邊卜卜卜,很大聲。他的船準時在荔枝角灣泊岸,那時還未填海,海岸線彎彎曲曲。海是銀白色的,像一塊充滿刮痕的鐵板。那時候我常有一個念頭,就是世界會慢慢變成鐵造的,又冷又硬。

連同我爸,有七個人下船。他和一個男人走在前面,那人穿洋服,沒有辮子,第一眼還以為是外國人。後面是個監工,穿長衫馬褂,邊走邊回頭看,並且狼狽地按著小帽。最後的四個人只穿一件薄汗衣,兩個兩個各推一架木頭車,車上用麻繩綁著幾個大木箱,看樣子十分沉重。

他們沿著曲折的山路上來,時而隱沒在灰藍色的野草後面。那條路我很熟,所以早就站在有利位置,可以看到他們上山的過程。一開始,他們還算順利,但過了山腰第三塊大石(我們叫它屙仔石)之後,路變得陡峭,我爸熟路,也得彎下身子走,那個有錢人和監工都得手腳並用,像狗爬路。木頭車推不動了,工人只好把箱子放在地上,用背脊逐少逐少地頂上去。

所以從前的人叫那裡做狗爬徑,所有要上來的人都得變成狗一樣,好公平。

我爸不喜歡人阻著他工作,所以他上來前,我已躲到老遠。我發現還有一個人在看這一幕。他是跟我同村的曾朝鳳,比我大一歲。他躲在一塊圓石後,跟平時一樣頭髮打結,吊著鼻涕。腳踝隱沒在灰藍的野草下,但我知道他穿的總離不開那對藍色的笠巴鞋。他的眼睛沒有離開過那兩個大箱子,大概當時所有人都好奇裡面裝著什麼。

那個穿洋服的跟著我爸上完山,變回一個人。他看來跟我爸差不多年紀,後來我才知道他叫何崑山,人們都叫他何老闆。監工不斷向山下的工人呼喝,但風太大,我聽不清他說什麼。

半小時後,工人上了斜坡,得不到任何休息的機會,便要繼續上路。我立刻背著他們跑,逆著風,沿路的植物彷彿都要撲向我。曾朝鳳也跑了,但往另一個方向,消失在風水林裡。我先跑經村口,然後抄捷徑到山的另一邊。村口的木魚看見我,沒精打彩地抬頭,搖了搖尾巴。

目的地是一個小山谷,離村子有一段距離,周圍長滿馬尾松和海紅豆,是風勢較弱的地方。我到時已經聚滿人,幾乎全村的人都來了。我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他們快來了。其他孩子興奮地圍過來,問我看到什麼。我說有六個人,有大箱子和木頭車,但我說不出機器的樣子,令他們很掃興。

山谷裡有兩座茅廬,是村長曾維亨請村裡的男丁蓋的,出錢人自然是何老闆。我爸和監工首先來到,叫大家退後,讓出地方。何老闆在一旁與曾維亨說話。工人在茅廬旁邊拆開箱子,把機器抬進去,我跟著其他小孩擠到前面,看見了也不懂是什麼,只知道是一座鐵造的東西,有銀色的配件,我還看到他們從箱子裡拿出一些大圓盤,捧進茅廬裡。

大人說,那機器叫電報機。有了它,不用再寫信,想說什麼,只要拍電報,遠在天邊的人也很快會收到。

之後整個夏天,都有工人來建電線杆。每隔十米便有一支,掛著黑色的電線,一直向北伸延。那時我只知道北面山後有石梨頭、石梨背,再遠一點是金山和大帽山。

曾朝鳳試過向工人扔石頭,又偷走他們的工具,被捉個正著。他爸曾維亨把他關了半個月,等山谷裡的電線杆都建好了,才放他出來。

曾立憲的阿爺在生時,曾告訴我們,何老闆組的華合電報公司,把電報網由廣州築到這裡來,他還申請了鋪設至香港島的電纜,但英國人不批准。於是電纜只好停在華界,他本來是看中深水埗的,但是一時間在那邊找不到地方,所以先在這裡築起臨時的電報房。

雖說是臨時的,但開張那天,場景還是很盛大,不但放爆竹,還來了不少外國人,那些女士撐著陽傘,屁股墊得高高的。其中一個男人長著大方臉,掛著微卷的長髯,樣子像馬騮,後來聽大人說,才知道是港督寶雲。他們不准小孩進茅廬,於是我們拿了雞腿和茶果便走。

沒記錯的話,那是一八八三年七月九日。

我們是客家人。聽阿嫲說,村子自康熙年間就有了。那時朝廷撤銷遷海令,祖先看中沿海地方無人居住,便在這裡定居下來。到我這一代,已經二百多年。後來人們覺得村名有「狗」字不好聽,才改叫九華徑村。

九華徑村當時住了十多戶人,全是姓曾。村民最初是耕田的,但後來都去行船,像我爸,因為賺的錢多。他們跟外國人學到英文,回來會教我們幾句,甚至連我阿嫲都會說去孖結,就是去市場買菜的意思。

可能因為這樣,比起其他村落,我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當時歌仔都有得唱,文明欽羡九華徑,借問葵涌曆幾秋。我們九華徑出名吸收外國風俗,村民的思想比較開通。

何老闆選址建電報房的地方,是跟曾維亨租的。曾維亨也曾在加拿大的蒸汽商船上工作,聽說他結婚後第二天便出海,多年後才回來跟太太生孩子,所以雖然他大過我爸,但曾朝鳳和我年紀差不多。

那時,全村的人都為了電報瘋狂,不論男女每天都守在茅廬外,為的是聽電報機發出的「滴得」聲。我爸說,這是機器在說話,是最摩登的聲音。

我和其他孩子,當時都不懂什麼叫機器,汽車也沒見過。只知道有些機器會動,會叫,像動物。但我們已經聽厭了村裡的雞叫,蟋蟀已經過時,看守村口的老狗木魚也不大會動了。

當有人帶著信息出來,我們便追著他,問他電報的內容。那通常是一個高瘦,長著馬臉的男人。他會說,某某公司向政府買地,某某官員要從北京來香港。我還記得他說過法國佔據了越南,要與中國打仗了。不過,有時他會守口如瓶,我們一路追著,求他罵他,但他就是不肯說,直追到狗爬徑,目送他狗似的滾下山去。最後,他變成山下一個小小的人影,上船,在昂船洲前左轉,把信息送去香港島。

只有曾朝鳳對電報機不感興趣,他說電線杆和電報聲令麒麟驚惶。我們客家人過時過節會舞麒麟,但那只是傳說的生物,他卻說是真的,他見過。我們都叫他癲鳳。

一窩蜂去學電碼之前,村裡的孩子愛鬥蟋蟀。我們在田間捉一種叫黑龍的蟋蟀,頭很大,身體又粗壯。我們拿兩塊灰磚當牆,再將兩隻蟋蟀放在左右兩邊,蟋蟀的翅膀後面有兩個小觸角,用頭髮去搖,牠們便會前進,然後在巷裡碰頭互咬,有時鬥到翅膀和腿斷掉才罷休。曾朝鳳知道了,叫我們不要再玩,我們不聽,他便說,那我去叫蟋蟀走。怎料那之後我們真的找不到蟋蟀,好像全部搬走了似的。不知道曾朝鳳用了什麼方法,趕走了通山的蟋蟀。

曾經有兩個男孩悄悄跟著他上山,想要教訓他。結果一人被黃蜂螫傷,另一個逃跑時被樹根絆倒,撞破了頭。

曾朝鳳試過打開我家的雞欄,把雞全部放走。村民去打獵時,他會偷偷跟著,然後趁機跳出來,獵物受驚逃跑,村民空手而回。他不合群,又愛破壞別人的好事。常常一個人在山上跑,說要去找麒麟。

連曾維亨都沒他辦法,打過、罵過、鎖過,也餓過他,最後索性撒手不理,嘆一句由得他天生天養。

九華徑村依山而建,有小溪從山上流下來,把村子劃開兩邊,中間有一座小石橋,另外有三口方形的水井。房子用灰磚砌成,屋頂鋪青瓦片。

我家就在曾朝鳳的家對面,都是傳統的客家房子,兩層高,門外有地方種木瓜,屋後有圍欄養雞。不過他家的雞欄早被拆了,拆了又蓋,蓋了又拆,他母親每逢過年過節都要向別家買雞,覺得很沒面子。

面對村口的房子後面,是養正家塾,我們讀書的地方。一九二二年開始有英文課,全港最早。不過我讀書時,先生是位秀才,姓楊的,教《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每天都要正書,就是跟著先生一句一句地唸課文。最可怕是會本,要把全本書從頭到尾背出來,那時後生,又真的背到。

曾朝鳳在學校跟一般的孩子沒分別。放學後,其他人去踢球,去捉蝦,我們喜歡燒熱一塊平坦的石頭,然後把蝦毛放上去,看著牠們彈來彈去,最後變紅,死亡。這時,曾朝鳳總是一個人往山上跑。

有一次,平時跟我玩的孩子病了,我問曾朝鳳去哪裡玩,意思是一起去,但是他不理我。我說,你跟我玩,我教你打電報。你喜歡山,山是一四七二,樹是二八八五。

曾立憲的阿爺說,電報一開始只有英文,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摩斯密碼。到了一八八零年,清政府才聘請丹麥人設計中文電碼。由零零零一到九九九九,用四位數字來表示一萬個漢字。曾朝鳳問我麒麟的電碼是什麼。這兩個字不常用,我不知道。

他不跟我玩,我只好離遠跟著他。他在溪邊看魚,四處摸樹,還會摘楊桃吃。途中遇到幾頭野狗,我們都有點怕那些狗,但他不怕,狗沒吠他,還讓他摸頭。我還是第一次見野狗這麼溫順。之後他上山,穿著那雙藍色笠巴鞋,跑得很快,我因為怕狗沒有跟著去。

那時我便覺得,他懂得跟動物說話,也明白山水、植物說什麼。不過我沒說出來,怕其他人當我是瘋子。

每年十月,九華徑村都有秋祭。那年我們不說秋祭,說四四二八四三八五。小孩不愛掃墓,覺得三跪九叩不好玩。每次拜祖先,化元寶時都會流眼淚,而且滿頭灰,很煩。開心的是可以吃到雞和燒肉,以前窮,看到豬肉會很餓。作為村長的兒子,曾朝鳳三跪九叩、上香、燒元寶也做足,只是不吃肉,吃水果。

那年收成好,加上電報房的事,令全村人都很興奮。曾維亨便照村民的意思,舉行舞麒麟。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相信牠能辟邪,帶來好運,每逢農曆新年、太平清醮、嫁娶、擺大壽,還有過豐年都會舞麒麟。

客家麒麟體型小,一頭一尾,兩個人舞。步法代代相傳,舞的時候所有男丁都要在一旁邊看邊學。以前結婚還得舞麒麟,技不如人便不能娶新抱。

舞麒麟那天未時,曾維亨發現兒子不在,說人齊儀式才能開始,叫我去找他,不要誤了吉時。他不在村裡,我便到村外找,一路走,到他上次上山的地方,終於在山上找到他。那個地方可以看到蝴蝶谷和荔枝角灣的關廠,關廠已經拆了,現在起了監獄。

那天跟何老闆來的時候一樣,海是銀白色的,大片雨雲停在海灣上空,遍山都在藍色的陰影裡。我跟曾朝鳳說,舞麒麟啦,大家在等你。他不應我,我便走近再說一遍,又問他在做什麼。他說,我在跟麒麟道別。我問麒麟在哪裡。他便指著山下的樹林。

我心裡面的麒麟,就是舞麒麟的樣子,龍頭、鹿身、四腳有蹄,尾巴像牛。當時我看不見類似的東西,只見到連綿的樹冠中,好像有什麼東西慢慢向山下移動,把旁邊的樹擠開,等它過後,那些樹便又合攏起來。我想應該是風吹過樹林的錯覺。我問他麒麟要去哪裡。他呆呆地看著一個方向,不知道是不是回答我,當時我只知那邊是英界。

結果他肯跟我回村,舞麒麟順利進行,但是我感覺很奇怪,他說麒麟走了,但我們卻扮演麒麟在跳舞。

舞麒麟後,天氣轉壞,雨連續下了五日,好像回到夏天,不尋常的暴雨。有時雨太大,打在手臂和臉上,會痛。村裡的小溪變成激流,一整夜響,好像有人在你耳邊燒沸水。

第六天有太陽,天氣又變得乾燥。大家湧去茅廬,想知道電報又傳來什麼新聞。得知何老闆正在跟香港的中澳公司爭奪生意,想要把電報房擴張,我爸便幫忙,看看有多少村民可以打工。

大家興高采烈地回到村裡,才知道曾朝鳳又把各家的雞棚打開了,一隻雞也找不回來。我們以為他學精了,沒想到還會做這種事,結果不但被人輪流痛罵,還被母親用藤條打,打到手腳都是紅印。他母親哭著說,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兒子?真是冤孽!

半夜,我被狗吠聲吵醒,認出是木魚的聲音。牠不會在半夜叫的,我想可能有陌生人入村,便起來,開門去看。半夜的世界是銀藍色的,很涼,好像把身體貼在鐵板上。我看不出異樣,便去村公所看木魚,牠晚上會在那裡。

木魚見是我,靜了一會,然後又開始吠。我發現牠向著山坡,即是村子深處的方向叫,正想去看,便聽見有人說,火燭呀!

我連忙跑回家,阿爸已經醒了,帶著其他人到井裡打水。火勢蔓延得很快,村裡多處起火,滾滾上升的濃煙把天空染黑。木魚還是不停地吠,我看見火光,還有一個身影過了小石橋,便叫同兩個孩子追上去,那人原來是曾朝鳳,他拿著火把,點著了一戶人家房子外的木頭車。

我說,你在做什麼?他一見我們便跑。另外兩個孩子大叫,癲鳳,是癲鳳放火!大人們忙著救火,我們三人便嘗試把他捉住,但他跑得很快,村裡到處起火,火焰爆發出一陣陣聲音,夾雜著孩子的哭聲,火舌在眼前亂躥。

火太大,我們退到村外。我摟著木魚安撫牠,但牠還是朝著火場吠叫。突然牠靜下來,全世界都沒有聲音,我以為自己聾了,直到山上傳來一陣低沉的隆聲,一個巨大的黑影從山坡撲到村裡,然後聽到有玻璃碎裂,房子倒下,大火轉眼熄滅,只剩幾個零星的火頭。

我們等天色稍亮,回到村裡,發現大半條村都被泥石淹沒,許多人的家沒了。我家近村口才沒事。大家忙著撿拾物品,直到聽見曾朝鳳母親的哭喊聲,才想起他沒有跟我們在一起。

有人說他在村裡點火,沒有出來。我才明白他是要我們避過那場山泥傾瀉。我和幾個孩子在村裡找他,喊他的名字。大人則去泥堆挖掘,後來我也加入,挖呀挖,挖到正午,雙手失去知覺,才聽到有人說,找到他了。

我推開攔著我的大人,不斷擠上前,勉強看到泥裡有一隻腳露了出來,皮膚已經變灰,看來是鐵造的,又冷又硬,那隻藍色的笠巴鞋還套在腳上。

我們花了大半年,讓村子回復舊貌,許多行船的村民都回來幫助重建。大人們在家祠裡多立一個牌子,寫著曾維亨之子曾朝鳳。如果沒有他,村子大半的人都要死。

那幾座茅廬在年尾拆卸,中國電報局買了何老闆的公司,第二年與中澳公司在深水埗碼頭旁邊,興建新廠房,合辦香港至廣州的電報服務。

在那之後,我偶然會上山,去當日找到曾朝鳳的地方,但再沒有見過麒麟。

心中少年(看the hand of god)

開Netflix都是看劇和爆谷片多,但最近看了the hand of god。我一向愛看意大利(特別是南意)的電影,如果只看Netflix上的簡介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套勵志片,但電影中的一幕藉某位電影人的口諷刺了這一類型,也能看出導演拍攝的用意並不在此。看完電影我還看了八分鐘的導演訪談,原來戲中好些場景正是導演成長和生活過的地方,所以我想是這一部半自傳電影吧。

電影並非以旅遊者的角度出發,幾乎沒碰過拿波里的名勝,維蘇威火山也只是背景。戲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不勒斯的海岸線、細碎的海浪、夏天的陽光,拿波里城中有著殘破美的建築,大概只有在那裏生活過的人才拍得最為精準。

捨棄明顯和引人入勝的故事主線,換來生活中許多的瑣碎、成長的躁動、與家人和鄰居之間說不清的情感牽連,看罷彷彿跟男主角(也有導演的身影)走過人生中的一小段,到了最後一個鏡頭,於人生列車上,重遇車窗裡那個我們心中的少年(或少女)。

網上寫作班

新型肺炎疫情持續了一段長時間,面授的寫作班受到影響,於是想到轉移到網上去做。想學寫作的朋友,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學生,可以到Patreon訂閱寫作班內容。(還未懂得使用Patreon?這裡有簡單的教學)

除了網上寫作班,我還是會接面授課程,不論是學校或是個人,都歡迎隨時聯絡我。這裡可以找到寫作班的詳細資料

歷史改編小說〈麒麟〉

〈麒麟〉是去年11月應《明報》邀約寫的,背景是一八XX年的九華徑村。為了寫新的長篇小說,去年找到了大量有關荔枝角的歷史資料,所以當《明報》編輯說我想一篇小說講香港村落的時候,第一時間我便想到在荔枝角的九華徑村,在那裡曾經建造過香港第一間的電報局,在香港資訊發展上別具意義。

76762655_2959924144032127_3231608808841150464_o79109789_2976394025718472_2482731963148926976_n

《幻城》銷售點

  1. 香港上海印書館
  2. 田園書屋
  3. 宏達圖書公司(澳門)
  4. 榆林書店有限公司
  5. 漢榮書局有限公司
  6. 樂文書店(旺角)
  7. 澳門文化廣場有限公司
  8. 天地圖書(灣仔總店)地庫
  9. 寇比力克書店 (Kubrick)
  10. 序言書室有限公司
  11. 星光書店有限公司(澳門理工分店)
  12. 中華書局油麻地分局
  13. 中華書局將軍澳分局
  14. 三聯書店 中環店
  15. 三聯書店 荃灣店
  16. 三聯書店 葵芳店
  17. 三聯書店 莊士敦店
  18. 三聯書店 鑽石山店
  19. 三聯書店 馬鞍山店
  20. 三聯書店 青衣店
  21. 元朗文化生活薈
  22. JP@apm
  23. 商務印書館圖書中心
  24. 商務印書館佐敦圖書廣場
  25. 商務印書館沙田圖書廣場
  26. 商務印書館屯門時代廣場分館
  27. 商務印書館康怡分館
  28. 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
  29. 商務印書館將軍澳分館
  30. 商務(香港城市大學書店)
  31. 商務(香港科技大學書店)
  32. 商務印書館德福圖書廣場
  33. 商務 (中文大學書店)
  34. 香港理工大學書店

文學佔領街道

這個冬天跟油麻地很有緣,因文學之名三次遊走,穿越到清朝,到廟街看妓女和以為已消失的鹹碟店,到果欄變成人潮中一個滾動的水果。我們模仿通渠王、電腦維修技師寫街招,用文學佔領街道,等待人來撕走街招的尾巴,把文學帶進城中的大街小巷。